青春男孩 发表于 2014-4-21 14:25:38

转——又吃“立夏糊”----作者李安

本帖最后由 青春男孩 于 2014-4-21 14:26 编辑

“立夏糊,吃了腹肚嗨嘟嘟”这是流传在寿宁民间的一句方言俗语,意为立夏这天家家煮制立夏糊,人人吃的欢又饱。前些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立夏节,邻居端来了一大碗“立夏糊”,在品尝之际,脑海间又浮出了在平溪老家时祖母为我烹煮立夏糊的岁月。
  那还是孩提的时代,八岁的我遇上“红色风暴”,父亲从驻赛岐的闽东渔需供应站被遣返寿宁下放在一家购销站,说是调回工作,实际是被当“走资派”打倒,白天站柜台,晚上挨批斗。无奈的父母只得把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遣散,二姐与小妹送给了所在地的农家当女儿,我则被安排回老家托祖母抚育,按祖母的话说,我在老家的那些年里正是长身子骨的时候,当时的农村到处都在“革资本主义尾巴”,穿的衣裳是缝了又补,能御寒则成。吃的是番署米配咸菜,肚子不饥则好。一年四季,大人们除了春节、立夏、端午等几个节日有按传统习俗秤上几两猪肉“过节”外,平日里操持着只要肚子不挨饿就算是过好日子了,想要吃大米加工的食物简直比登天还难。
  记得还是刚回老家时,吃惯大米饭的我,对番署米几乎无法吞咽,祖母见状对我特别的优待,怕堂兄弟姐妹们跟我抢,总是把大米饭盛在署米下,那时,懵懂的我并未过多地体会到祖母的慈爱,只懂得祖母对我最好。回老家不久便是立夏节了,本来只有一碗饭量的我那天吃了两碗的立夏糊,节后祖母见我喜欢吃立夏糊,后来的几个年头便干脆与叔叔分家另立炉灶,着手自己安排起我的饮食,这样我的生活质量便得到更大的提高和改善,几乎是每周都会吃上一顿由祖母亲手精心烹制的“立夏糊”了。至今,只要我一吃“立夏糊”,祖母仁慈的形象就闪现在眼前,虽然那时的“立夏糊”就是米浆加蔬菜、豆类熬煮而成。可在那样的年代,对于老家这一偏僻贫穷的小山村而言,许多家庭能在立夏那天吃上一顿足以饱肚的“立夏糊”已是竭尽全力,一般人家都只是为了节日习俗而象征性地煮上一碗放在饭桌中央人匀几口,相比之下,我的待遇自是不言而喻了。
  据说,寿宁县的乡村普遍吃“立夏糊”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年倭寇从浙入境,到今犀溪、南阳一带的一都、四都掳掠。随后还攻陷了县城。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那天刚好是立夏节气,戚家军到了一都,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一都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筹备慰劳戚家军。不料此时又报有倭蠢蠢欲动,为不让戚家军空腹征战,不知是谁急中生智,出了个主意将准备蒸糕的米浆全部倒入锅中,摊于锅边以便尽快煮熟,随后拌入香菇丁、笋末、金针、木耳、碗豆等等,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糊就熟了,用最短的时间让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
  其实,不论吃“立夏糊”的传统始源于何事、何物,但立夏的节气是固定的,每年的立夏都在5月5日或6日,即太阳到达黄经45度,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在寿宁有句俚语称:“立夏立夏,寒死老侬爸”。实际上,按气候学的标准,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才真正进入夏季,而全国的大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平均气温正在18-20度上下,正是“百般红紫门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在寿宁,由于高海拔的自然环境,立夏期间气温依然很低,立夏过后春耕才真正开始,播种耘田都是立夏后的活计。曾记得祖母说过,立夏过了,农家人就要大忙了,只有吃了立夏糊,农民种地不中暑,老人吃了会长寿,小孩吃了不生病。所以立夏,也分外让人重视,家家户户煮立夏糊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立夏糊已成为寿宁著名的小吃,配料也越来越丰富了,不仅有山珍,还有海味和诸多的佐料,平日里倘若口馋,街上便有专营的小食店,只要细细去品尝,深信那早已远去却又熟悉的滋味,也定能钩起许多类似于我的童年记忆。

缪曙晖 发表于 2014-4-21 14:49:14

{:soso_e163:}{:soso_e189:}

854875955 发表于 2014-4-21 15:06:48

现在好多地方煮的味感觉都不是原来的那个味了,记忆中....

梦之精灵 发表于 2014-4-21 16:06:47

嘻嘻,这个我会煮,还煮得蛮不错的哦!

多多 发表于 2014-4-21 16:14:46

立夏糊好吃!

多变的云 发表于 2014-4-21 17:12:40

{:soso_e179:}

百变五侠 发表于 2014-4-22 18:15:24

传说中的沙发???哇卡卡

窝蛋 发表于 2014-4-23 07:04:47

好贴,应节呀

双色球 发表于 2014-4-24 09:08:20

成全自己,恶心别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又吃“立夏糊”----作者李安

寿宁县鳌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寿宁县鳌阳镇胜利街136号财政局大院,唯一客服热线:0593-5523999(谨防诈骗) 闽公网安备 3509240200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