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 发表于 2019-10-30 11:24:42

梦龙书院文化专著《千载弦歌》第十四章:学冀蟾宫

本帖最后由 无痕 于 2019-10-30 11:26 编辑

梦龙书院文化专著《千载弦歌》第十四章

学冀蟾宫
雷云凌

    像一缕强劲的东风吹来,带着东海潮汐的温湿,越过鹫峰东麓高低起伏逶迤绵亘的山脉,悄然抚开冯梦龙笔下“扪萝未得门”的穿凿巨大山石中腹而成的“石门隘”垂吊葛藤,登临“九岭爬九年”的九岭;侧耳倾听着奔腾不息的长溪弦歌,攀上“车岭车到天”、“去天三尺”的车岭,姗姗来临“天上人间”;欢快的脚步踏出“源上风华”,滋润干涸的土地,抚摸渴望的草木,潜入杨梅古村,“真武学宫”——款款走来。
一    学宫是我国古代官府出资出人设立的学校,目的在于为地方培养人才,造福一方。设立并修筑学宫是古代官府的头等大事,各地建置之初与衙门同步修筑学宫,有些地方甚至是宁愿任衙门破败也要先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学宫的修缮,可见古代对教育、对人才的重视。古代用人机制或许有不完善、不科学的存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未读书者不可以任官职,几乎每一个古代教喻、训导、县丞、县令及以上的官员,随便一个放到现在都是书法家、文学家。    学宫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方在都城稷门附近创办了一个文化、学术交流和政治咨询中心,取名稷下学宫,其兴盛之时,汇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几乎容纳了儒、道、兵、法、农等“诸子百家”的所有学派,耳熟能详的著名学者中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鲁仲连等数十人,千古佳文《劝学篇》的作者荀子还三次任“祭酒”,即学宫之长,首席的意思。凡是到稷下学宫的学者文人,无论学术派别、思想观点,都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真正是“百家争鸣”,使得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荟萃中心。许多人执弟子之礼前往听讲,久而久之,逐渐有向弟子讲学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后代的学宫就演变成为专门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在“学冀蟾宫”标题中,“学”就是儒学、学习、学子的意思;“冀”是希冀、希望、期望、寄托的意思;“蟾宫”指月宫,取“蟾宫折桂”即攀折月宫桂花之意,科举时代比喻应举高中。大致意思就是说:希望学子们通过在“学宫”的学习,学有所成,能够攀上月宫里的桂树,折一枝下来,科举高高及第。“学宫”一词的产生之初或许没有这种意义上的诠释,但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这种美好的愿望必然是人们所希望的愿景,因此就把“学宫”二字做为官方所设立的学校名称,数千年来为国人所广泛应用。

无痕 发表于 2019-10-30 11:27:29

本帖最后由 无痕 于 2019-10-30 11:28 编辑


    寿宁县的学宫位于真武山下,因后山形似“真武坐堂”,根据历史上关于“学宫”的命名习惯,就把它叫做“真武学宫”。
    明景泰六年(1455),寿宁置县,首任知县陈醇一到任,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是“定县城”,第二把火是“建衙门”,第三把火是“修学宫”。陈醇的三把火几乎是同时烧了起来,能够把“修学宫”做为“三把火”之一,这位父母官是十分重视教育的。
    旧志记载,因“先圣生辰、忌辰设祭,皆学中为政”,意思是说,先圣孔子的生辰、忌辰祭祀活动,都是由学宫主持的,为方便起见,学宫与孔庙设在一起。学宫一般由儒学训导、教谕主持,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掌文庙祭拜,同教授、学正等一起教育所属生员,知县则每月至少需亲自授课一次。
    陈醇在选择衙门和学宫地址时也颇有考究。站在学宫,察看四周,左青龙之位,笔架山横斜;右边白虎位上半月沉江,恰是西方得位,月为蟾宫,正应着学子“攀宫折桂”之意;从南到西,三峰似笔,耸立云端;前朝高大雄伟,秀丽端正。更觉大手笔的是,陈醇觉得蟾溪流经城内一段不合风水格局,将原于西门桥附近就呈九十度直角转弯拐向半月山麓经城南直冲城东的蟾溪,截弯取直,堵塞南流半月山下河道,开挖新流径,引水顺流通过城内,如玉带长环于县衙和学宫之前,东至门外顺地势沿城边转向东南。这样一改,堂前案桌横拦,藏风纳气,风水自现。
    冯梦龙《寿宁待志》载:“儒学在县左,坐丑向未,乃四库之地。语云:‘财入库则丰厚,文入库则埋藏。’且四山压局不秀,前无余气,水乃文星,入怀反跳,全无迎恋之情。登明伦堂,仰视堂局,如坐井观天。四周朝辅粗恶,文笔贵峰,俱缩首不照,此文风所以不振,而科第所以绝响也。”仅从文字表述的内行性看,冯老先生应该也是一位风水大师了。
    二位县令的观点孰优孰劣,孰是孰非,无法分辨。但我个人认为,冯梦龙的要求可能有点过高了。要知道,他的故里是苏州,那是个文化繁华之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苏州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不知凡几,数都数不过来。曾经有一位苏州友人跟我说,苏州在宣传历史文化名人时,连“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都排不上号。以此为衡量标准,寿宁又怎入得了冯梦龙老先生的法眼?
    如果降低一些标准来看“真武学宫”的成就,还是值得一书的。因“学宫”为官立县学,是每个人才成长道路上的必经驿站,绕都绕不开,所以,不论是鳌阳叶家、柳家还是范家,乃至全县学子都是学宫培养出来的学子。从这个角度看来,学宫的成就也就差强人意了。况且,一个人才的成长有很多的因素,比如家族风水、家庭教育、成长环境、个人努力等等,不能单单归责于学宫。事实上,寿宁历史上还是出了很多拔尖人才的,这在全省、全国也许排不上前列,但在闽东却是谁也不会小看。

无痕 发表于 2019-10-30 11:29:36

本帖最后由 无痕 于 2019-10-30 15:16 编辑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句话出自《礼记》,其意思是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教育,不仅要授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重要。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赋予师者的三项职责中,后面两点不难理解,而把“传道”排在第一位,可见,古往今来,“传道”一定是一项很神圣的功业。所谓“道”,就是真理,传道,就是传播真理,那真理,便是为人之道。传播真理的老师,自己必须明白真理,实践真理。
    历任知县在统理全县事务的同时,还要兼任学宫教授的职责,对学子担负起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中犹重传道。学子的“授业”任务自然有教谕、学正、教授等去完成,几乎所有学子从“蒙学”开始的基本课业都在各自的“书馆”、“书院”里完成,学宫则犹如高一级学府,每年开考,成绩达标者被入取,进入学宫读书。历任知县以“传道”者居多,次为“解惑”,由学子提问,知县“开讲”,提问内容大多为学子学业内容,知县在“开讲”时明白讲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借机“传道”。
    在明代的五十八任知县中,张鹤年对“传道”最为重视。这位父母官是贵州普安人,举人身份,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到嘉靖三十年(1551)任寿宁知县,一任八年,开启寿宁“心学”传道之河。张鹤年对“心学”可谓执着,每讲必备,每课必讲,深入浅出,细心指导,兢兢业业,孜孜不倦。这位知县老爷能够于繁忙的公务之余,放下“老爷”架子,充当合格的教师角色,殊为不易,能够时常利用闲暇之际,自己不仅精研“心学”,而且能够融合自己对人生、对时政、对历史、对事物的思考,俯而读,仰而思,常常有独到见解,将思考所得融进“心学”,做为自己“传道”主讲的主要内容。
    心学和理学同为儒学的一门学派,都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二者既相通又不同。相通的是一方面都承认“理”的存在,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另一方面,二者都认同“格物致知”,“格”即推究,“致”即求得,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智慧。同时,二者的实质目的相通,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东西,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合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理学”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从外而内,具有客观性和思辨性特点;“心学”则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从内而外,具有主观性和简易性特征。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这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理学”认知的“格物致知”,认为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而“心学”认知的“格物致知”,则认为“万事万物莫非心”,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的大小、意义,都应该以本体自我也就是“心”为尺度和准则,加以衡量,“心”的价值也在与宇宙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中得到体现。
    “心学”从孟子开始开启朦胧形态,到了北宋的程颢才有了较为明晰的开端,南宋陆九渊为“心学”架起了一门学说的构架,而能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湛若水和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阳明则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从此“心学”有了完善而独立的学术体系。
    张鹤年独对湛若水奉若神明,对湛若水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推崇备至。那么,什么是“随处体认天理”呢?简而言之,其意思就是指人们在对待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上,不论事情大小,不论处于什么境遇下,都要认真努力,积极向上,随时随地,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在内外两方面都要努力锻炼自己,体认天理,以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言行,为实现心中理想,达到圣人要求的境界而刻苦学习,精益求精,勃发向上,努力奋斗。张鹤年常以此来教育学宫学子,使得学宫学子们精神焕发,目标明确,学习氛围达到空前浓厚,鳌阳的上、下书院以及全县各书院、书馆等的教育风气都深受影响,教师、学子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张鹤年八年努力,为鳌阳的叶、柳两族以及寿宁从此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痕 发表于 2019-10-30 11:31:39

本帖最后由 无痕 于 2019-10-30 11:34 编辑


    说到湛若水,这位明代亚圣级人物倒是因张鹤年而与寿宁及“真武学宫”结下一段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千古奇缘。
    凭窗凝望,隔河不远处一块如地球仪般的硕大石岩蹲踞蟾溪岸边,因形似星球,古人极形象地取名“星球岩”,复因形似狮球,故又名“狮子球岩”。其岩高约三丈,位于鳌阳城区和茗溪新区的中间河畔上。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版《福宁府志》载:“星球岩,在县西二里,下有泉,极清冽,岩凿湛若水字于此。”《福宁府志》还记载“一览亭,在狮岩上,明曹学佺题云 :‘占山占水些些地,宜月宜风小小亭。’”古代有社会风雅贤达之士,于星球岩上建了一座小亭,名叫“一览亭”,并请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曹学佺题作了一幅亭联。曹学佺是“闽中十子”之首,诗人、学者,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其人是否到过寿宁,无从可考,品鉴这幅亭联,虽然亭已不知毁于何时,书法艺术无从欣赏,但内容精巧灵动,对仗工整,浑然天成,小处细腻,大处具有无限想象空间,本来是一浊物,在作者笔下却有了才子佳人风前月下的生命雅韵。我十五岁开始自学韵律,三十多年前坐客车路过斜滩村后路段时,偶然看到路边一座土木结构风雨小亭,门口悬挂的正是这幅对联。那时的我只觉这幅对联好到无法形容,于是到处寻找作者,不其然间得偿所愿于《福宁府志》,了却一桩心结。而今想来,倘若小亭还在,或者穿越当时,携手佳人登亭倚栏,耳鬓厮磨,兰息袭人;迎风赏月,观鱼听水,再品一番佳联,岂非天上人间?
    拂去星球岩尘埃,可见其东面刻有一方摩崖石刻,高3.8米,宽3.18米,虽经四百七十多年岁月洗礼,一笔一划仍不减当年“苍劲遒古,势若龙蛇”的风采。经缪长钻等的拓印辨识,星球岩摩崖石刻主题是湛若水著述并亲自书写的两幅书法作品。
    第一幅石刻原文:“甘泉子曰:‘可以与吾随处体认天理之学者,其古源李子呼!夫随处体认天理,此吾心学六子诀也,千圣千言之会也,尽之矣。苟能终日终身而致力焉,直上达天德无声无臭焉,至矣。李子其勖之哉!是在李子。’
    嘉靖丁酉十月廿五日,守南京吏部尚书、增城湛若水书以载履二赋古源李子歌。”
    石刻中的“甘泉”即湛若水的字号;“古源李子”指李呈祥,对湛若水亦师亦友、执弟子之礼;“二赋”即李呈祥所著《知行二论附》和《古源山人二语》。全文大意是:“甘泉子说:‘可以与我随处体认天理的学者,大概是古源的李呈祥了呀!随处体认天理,这是我的心学六字诀,也是会集了诸多圣贤的各种理论总结而成的,已经相当完美了。如果能够用一生的时光,整天致力于心学的感悟,直到达到伦理道德的至高境界,这就实现理想了。李子(李呈祥)你要继续努力,心学的至高成就一定属于你的。’
    嘉靖丁酉(1537)十月二十五日,守南京吏部尚书、增城湛若水撰书,因为功德戴天履地的《知行二论附》和《古源山人二语》的著作者古源李子而歌咏。”
    第二幅石刻原文:“赠子以峩峩,四直之中撑柱乎!明明之高,旻中当以袅袅。素丝之履,平步乎!广广之大地。夫高山广大不直也,他自然而然而毫末不加,嗟!惟古源李氏之子其殆可以与于此哉!
    嘉靖十有七年,岁在戊戌四月既望,守南京吏部尚书,前祭酒侍读、国史经筵官、甘泉居士湛氏若水书于锡龟亭。”
    这幅石刻的大意是:“赠送李呈祥先生应该要用雄伟巍峨的词汇,四极之中的撑天之柱啊!确实很高,只有用天空的浩渺无际才能与之相称。穿着素淡的鞋子,迈着踏实的脚步,质朴无华,从容漫步在广袤辽阔的大地上。高山伟岸雄浑,不自以为是,自然而然,毫不雕饰,啊!大概惟有古源的李呈祥先生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了。”
    从湛若水的两幅作品中,不仅可以真实地不加粉饰的了解到湛若水对“心学”的论述及其治学态度,而且还可以欣赏到他高超的具有独到“心画”心得的书法艺术。
    张鹤年辗转得到这两幅作品后,如获至宝,在学宫讲学时,将湛若水的两幅作品做为教材,详加讲解。更为高明的是自己不仅没有收藏,反而选择风景绝佳的星球岩,请了能工巧匠制作成名扬千古的一方摩崖石刻,让“心学”以及湛若水跟李呈祥之间的这一段佳话永远地传承下去,同时供寿宁世世代代的学子瞻仰、参观、学习、感悟。此举说明,张鹤年对湛若水的崇拜已上升到了更为高深的境界。
    张鹤年用心良苦,当然也不排除沾光湛若水的想法,自己亲自题跋,还担心自己的书法不够好,延请了出身真武学宫、有着很高书法造诣的叶庄七代书。其跋内容为:“自苍颉体亡,右军韵远,学者罕得其传。慕甘泉先生妙墨,盖独得心画也。兹双华羽出笥以示,非嘉惠后学意耶?因慰,附诸石石。
    嘉靖丙午春,知寿宁县事张鹤年顿首谨跋。”
    这段文字意思是:“自从苍颉的小篆书体被淘汰,王羲之的字体风韵高远。但是后来的学者很难得到他们的传世真品。仰慕甘泉先生的墨宝,是因为他在书法上有‘以心写字,以字画心’的独到见解。现柯双华把珍藏的湛若水先生的作品给我看,这不是指导后学的意思吗?我很高兴,因而把这两幅珍贵的墨宝刻在这块巨石上。”
    滞笔想来,张鹤年确实达到了目的。数百年来,星球岩不仅留下了许多骚人墨客的足迹,而且现代更有湛若水故里增城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缪长钻、龚迪发、吴发辰等一般人在研究、探讨。

无痕 发表于 2019-10-30 11:32:07

本帖最后由 无痕 于 2019-10-30 11:38 编辑


    在《千载弦歌》旋律中,“真武学宫”音节在划上休止符,作短暂的静止之后,突然如银瓶砸裂,强音喷涌,高亢如云。在群星璀璨的历史天空中,冯梦龙这一颗灿烂的文坛之星,于机缘巧合下,撒落千万道如水银辉,洒向东南一隅,沐浴寿宁一千四百多平方公里土地。
    对于真武学宫来说,冯梦龙的到来无疑宛若一阵春雨,随风而入,润物有情。
    冯梦龙《寿宁待志》载:“学宫久已倾圮,值廖、吕二师尊同事,皆留意作兴。适有详过修学赎锾二十八金,余益以二十余金,繇是堂宇载整,学门重建,移前十余武,迁泮池于内,驾石为梁,独棂星门朽腐乏大木,适旧吏叶际高,久负宪赎十金无措,止存山林一片,路稍远,求售不得。余乃捐奉代输,伐其木,募人致之,鸠工斫削。已择戊辰正月二日子时建竖,而元旦起夫为难,工请改期。余乃大书牌云:‘夫至者,不论老弱,人赍银一分,工人倍之,捕衙给小票库支。’夜半而云集,比天明,柱已立矣。门外设木屏,以便行者,泮池亦易木桥,朱丹既饰,视昔加焕焉。同事者为今任李师尊。”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他在《寿宁待志》中写的这段文字很是浅显易懂:“学宫已经倾塌很久了,正好廖(灿)、吕二位师尊与我同事,二位师尊都留意修复学宫之事。刚巧有申详过修理学宫的资金二十八两银子,我再加了二十多两,于是学宫的厅堂屋宇得以修整。学宫大门重建时向前移了十多步,把泮池移到里面,架上石梁。只有棂星门朽腐,缺少修理用的大木料。恰好有个旧吏叫叶际高,久欠诉讼费十两无法筹措,只有一片山林,路程稍远一点,想卖却卖不出去。我就捐出俸禄做为运输费,砍伐他的木料,招募人工抬回来,聚集工匠加工。已经择定戊辰(当为戊寅)正月初二日子时建竖,春节期间难于雇人,工匠请求改期,我就用打字写了个牌子‘凡是来的人,不论老弱,每人发给一分银子,工人加倍,由捕衙发给小票到县库支取。’到了半夜,来的人很多,像云一样聚集,到天明时,柱子已经立起来了。棂星门外设一道木屏,以方便往来。泮池的桥也改为木桥,漆上朱红油漆,跟以往相比面貌焕然一新。同事的是现任的李日荣师尊。”
    文中的“戊辰”二字可能有误,稍作注释。查中国历史纪事年鉴,戊辰年是崇祯元年(1628),冯梦龙于崇祯七年(1634)赴任寿宁知县,崇祯十一年(1638)离任,崇祯七年是甲戌年,崇祯十一年是戊寅年,其间分别是乙亥年、丙子年、丁丑年,按照流年排列,再对照“戊辰”二字中有个“戊”字,极有可能是戊寅年误为戊辰年。也就是说冯梦龙修学宫的时间应当在1637年底到1638年初。
    从修葺学宫的时间选择上,可见冯梦龙对教育的良苦用心。古时候讲究“长工不喝祭灶酒,先生不吃冬至饭”,祭灶节即小年夜,中国民间有祭灶活动习俗,在外做工之人讲究在祭灶日前赶回家过春节。“先生”指教书先生,每年的冬至前一天必须闭馆放寒假,教书先生则回家团聚。冯梦龙选择这时间段修学宫,主要是考虑不影响学宫授课和学子学业。
    冯梦龙虽然在科场失意,但对“读书出仕”有着执着的追求,六十多岁了,科举的心结仍无法放下,到任寿宁后,这一心结也深深地影响着真武学宫的教学重点倾斜,希望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通过自己别径的努力,在学宫的学子身上得以实现。这是一种理想自我的延续。于是,学宫的教学更加注重科举考试要求的一系列儒家经典。但当时正处明末乱世,更兼寿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读书人本来就少,许多读书人家脱不了“小农”意识拘绊,一些大户书香门第也以“保身”为主,教育出现“父兄教子弟以成篇为能,以游泮为足”,不思进取。这情况可跟冯梦龙老先生的预期相距甚远。但老先生没有叹息、没有放弃,而是抱着从零开始的想法,着手整顿学宫,立下月课,将自己亲自编写的授课教材《四书指月》分发各位学子,于每月的授课中详为讲解。有这么一位身为父母官而又博学卓识的大文豪做老师,学子们想不兴奋都难。于是,学宫出现“士欣欣然有进取之志”的努力读书氛围。对自己的辛勤付出而有了很好的收成,先生很是欣慰,如果能持续坚持,将来必定成果累累,忍不住在《寿宁待志》中载下重重一笔:“将来或未量也”。
    诚证先生期望,在众多听课的学子中,有一位那时才十六七岁的不起眼的少年会牢牢记住恩师的谆谆教诲,并将之做为一生的标杆,刻苦努力,于先生离任三十二年后,高中进士,并将自己的碧血丹心铭刻在《清史稿·忠义传》当中,让无数后人敬仰、缅怀!
    这位不起眼的少年名叫叶有挺。
    当然,冯梦龙老先生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先生啊!您若泉下有知,定当抚须颔首,继而开怀畅笑!
    如果可以,我定当提一坛“西浦酒”,就是那坛倒映着竹影,散发着梅香的、蟾郎在应举早行的“践行”席上喝过的“红米酒”,满满地敬您一杯!
    为了寻找先生的足迹,我也曾三次到了苏州,只想看看被先生带回苏州的寿宁“仙茗”,是否“盛誉满姑苏”了?我也曾期待着与先生有一段神话般的奇遇,一仰先生风采,聆听先生的金玉良言,吟一首《信步姑苏》:“草木风光让我痴,枫桥渔火为谁期?三吴冯子今何在,可与无痕呼酒诗?”做为投名状。

无痕 发表于 2019-10-30 11:32:37

本帖最后由 无痕 于 2019-10-30 15:05 编辑


    世事如棋,难测难料。无怪乎历代智者对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记录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幅佳联情有独钟。站在时空的高度看历史,正如苏东波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烟雨庭前年年花开花落,那无垠天外只剩下浮云舒卷!明也罢,清也罢,都是“事如春梦了无痕”,唯有“人似秋鸿来有讯”,历史上多少过不去的坎,多么辉煌的事,都会成为过眼云烟,有几颗星星能够闪烁在广阔的天幕?而绝大部分都已湮灭在凄冷的碧海青天,徒令后人感慨、思怀!
    学宫呢,仍旧是学宫,经历了“反清复明”和耿精忠叛乱的战火洗礼,依然屹立在真武山下,只是转入清初的这节音程却显低沉、绵亘,期间虽有偶尔的弹跳,弹出叶有挺、韦基烈、卢赞虞等强烈音符,但总体面貌较为萎靡,冯梦龙老先生时期所出现的“士欣欣然有进取之志”状态难以为继。因冯老先生强烈的科举教育而逐渐冷淡的“心学”,又于清道光年间再次热了起来。
    道光四年(1824),寿宁来了任知县叫孙大焜,他是广东省湛江市人,与上文提到的湛若水同是广东人。从广东到福建寿宁可谓是山高水远,身在异乡,倍感孤寂。这位父母官突然间了解到湛若水老乡在寿宁留有摩崖石刻时,很是激动,大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加上自小对湛若水老乡很是仰慕,对心学又颇有研究,于是,湛若水的心学又再次在学宫里兴盛了起来。由此可见,一个郡县父母官对一个地方的影响究竟有多大!郡县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官贤则一方之福!官劣则百姓之哀!难怪古语历来强调“郡县治则天下安”,习总书记也一再提醒各级官员要明白其中道理。仅从心学在寿宁起起伏伏的传播之路,就可以管中窥豹,看出此中一斑!
    孙大焜父母官不仅在学宫月课上讲心学,更于星球岩上,在湛若水石刻和张鹤年石刻的下方空白处,刻上自己题写的跋:“此吾粤湛文简公墨迹也。先生以道学为己任,涵养深纯,耄年独讲不辍,文章经济冠绝一时。身修五福,位历三卿,原不借书法见长,而笔力豪迈直追颜柳。学者得之称同卞辟。今来此幸获拜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矣。维时同观者为侯官林君、受品邑人卢子赞虞、余弟大熺、子婿麦律元。
    皇清道光五年十月既望,知寿宁县事乡后学吴川孙大焜跋并书。”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是我广东湛若水先生的墨迹。先生以感悟、传播心学为己任,涵养高深精纯,年老了还继续传授心学,学问和经国济世的才干冠绝一时。一身修得‘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位历礼、吏、兵三部尚书。原来不以书法见长,而笔力豪迈直追颜真卿和柳公权,得到他的作品的学者,都不加思索地称赞精辟深湛。今天有幸到这里敬拜观瞻,虽然不能亲到现场聆听先生教诲和观瞻先生挥毫时的风采,但景仰之心早已飞向先生了。当时同往瞻仰的人有侯官县的林君、恩受皇封赐品的本县人卢赞虞、我的弟弟大熺、女婿麦律元。
    皇清道光五年(1825)十月十六日,寿宁知县、同乡后学吴川孙大焜跋并书。”
    这位父母官在政绩上找不到文字记载,倒是借星球岩摩崖石刻而留名千古。
    斜滩卢氏后裔卢渊霖保存了《心学揭要》一书,由卢渊霖伯父卢经世手著。著名书法家朱以撒评价其书法师于晋宋,点画圆润,气度从容,工整精到,自然婉畅。想来该书或许是源自于卢赞虞,现在应当是孤本了。
    清光绪“庚子新政”那年,见证了寿宁445年的兴衰成败,为寿宁培育了许多人才的真武学宫,完成了历史使命,在赢得绵绵不绝的掌声之后,戛然谢幕,其袅袅余音却绕梁不绝,久久不散,远远地传播开去,传到今天,定然也会传到永远!

南柯愚生 发表于 2019-10-30 14:52:35

无痕老师学识渊博,佩服!

无痕 发表于 2019-10-30 14:59:31

南柯愚生 发表于 2019-10-30 14:52
无痕老师学识渊博,佩服!

谢谢!好久不见smilies7

深井冰 发表于 2019-10-31 08:07:55

smilies6强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梦龙书院文化专著《千载弦歌》第十四章:学冀蟾宫

寿宁县鳌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寿宁县鳌阳镇胜利街136号财政局大院,唯一客服热线:0593-5523999(谨防诈骗) 闽公网安备 3509240200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