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45|回复: 3

[散文] 梦龙书院文化《千载弦歌》第十八章:鳌峰记忆 千载茶缘(节选)

[复制链接]

1251

回帖

318

主题

7747

金币

荣誉顾问

积分
30805

终身荣誉勋章论坛特殊贡献勋章

发表于 2020-1-2 11: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无痕 于 2020-1-4 21:06 编辑

梦龙书院文化《千载弦歌》第十八章

鳌峰记忆 千载茶缘
——寿宁茶文化佚史趣闻录
(节选)

雷云凌

形成,传奇宋
    “琼林宴,英雄会,洞房金榜喜还疑。彩凤冠,锦霞帔,皇姑款款语声低。羞问蟾郎家何在?鹫峰东麓海之西。人俊雅兮茶香怡,家山西子两相宜。第一弦兮思绪飞,状元故里水乡奇。”——《锦瑟十八弦·第一弦》
    我在写出这段文字的时候,一幅温馨而又满含离别情绪的画面不断在眼前浮现。
    公元1228年秋,南宋理宗绍定元年。西浦,鹫峰山里一个景色堪比西子湖的小乡村,北浦溪和西浦溪绕危峰、穿幽壑,呈锐角交汇于下游,交汇处形成一深潭,数年后,这个潭因一个人被当地村民命名为“蟾潭”。两溪岸边,炊烟袅袅,垂柳依依。河里锦鲤点点,悠游自在,不时怡然一跃,激起浪花朵朵。河面上三三两两白鹅,或探水觅食,或引颈高歌。在北浦溪上游距蟾潭约500米的河段上,一座彩虹般的廊桥,飞架两岸。北岸桥头,一张古色古香的四方桌上摆放着数样菜肴,一壶散发稻谷清香的红米酒,一瓶漂浮着淡淡氤氲紫气的清茶,那茶酒清香很快便融入到清晨薄薄的岚气之中。一八口人家围着桌子,一股即将别离的情绪充塞其间。父亲端起酒杯祝福道:“祝我儿此去必定金榜题名,事国以力,事君以忠。”母亲端起茶杯叮咛道:“祝我儿一路平安吉祥,早日荣归故里。”站在对面的俊雅少年,左手端酒,右手端茶,眉宇间可见淡淡离愁,但不失神采飞扬,英气勃发,向父母及三个哥哥和弟弟妹妹行过礼后,一饮而尽,随口吟道:“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仗,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少年毅然转身,辞别而去,身影渐行渐远,那吟诵之声越过800年时空,至今依然缭绕在“前桥”两岸的悠悠逝水和漠漠阡陌之间,久久回荡。
    这一幕场景就是《福建通志》、《福宁府志》、《福安县志》等志书中记载“宋淳佑十年(1250),福安知县林予勋在三都缪蟾饮饯处,重建桥梁,因邑人缪蟾赴春试,饮饯于此,及第归,乡人因以名桥”的一段史料的详细情节。那时寿宁尚未建县,现寿宁所属土地的一部分隶属福安,缪蟾故里——西溪(现犀溪),在福安辖区内。
    那情节中的少年自然就是缪蟾了,那一年,他才16岁。缪蟾此去参加来年春试,金榜题名,高中特奏名第一,三年后娶皇姑临安公主赵安嫦而为驸马,同时被宋理宗将特奏名第一正名为状元。而缪蟾诗中所指的“前桥”即现犀溪“福寿桥”(详见拙作《状元·廊桥》),现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24),应是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修葺。从“前桥”到林予勋重建并更名“登龙桥”,再到清嘉庆年间,岁月迢遥,风雨沧桑,近600年历史,“前桥”和“登龙桥”已毁,唯缪蟾桥头“饮饯”被乡里人视为吉兆,纷纷仿效,行前“饮饯”渐渐地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进而演变成一种祝福、祈福行为,一直流传至今。近30年来,有许多家长在临高考前带着孩子到这座当地人称为“状元桥”的“福寿桥”上“踏桥”,备几样茶点,上一炷香,求个吉祥。有意思的是,十有八九的对象都能在高考中考个好成绩。
    当然,后世人家经济状况不一,“饮饯”形式有所演化,但基本内涵却是一样,特别是其中“茶”是必不可少元素,衍生出“枣茶”、“糖茶”、“花生茶”、“桔茶”等等,根据各人所喜,在茶中添加吉祥食物,寓意深刻。一般情况下,读书、当兵、经商等出行用“枣茶”,寓意“早发”;大年初一清晨用“糖茶”,寓意一年中都甜蜜吉祥;婚嫁则用“花生茶”,寓意早生贵子;“桔茶”是吉祥如意之兆。
    饮茶取吉祥是寿宁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宋代茶文化发展迅速,在这大背景下,寿宁茶文化基本形成。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他带动下,全国茶叶有很大发展, 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出现生机活泼景象。在民间,迁徒,邻里要“献茶”;客来,主人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宋代的寿宁,因五代十国长达150多年的战乱,大量的中原人口涌入,带来了中原文明,同时,中原茶文化在寿宁落地,与寿宁当地茶文化结合,衍生出一些具有寿宁乡土气息的茶文化。
    事实上,前些年在寿宁南阳出土的宋代文物——擂钵碎片,说明了宋代寿宁人已有喝擂茶的习惯。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湿发汗、和胃止热等作用,是宋代主人招待贵宾的一种重要礼节,在寿宁尤其如此。
    擂茶,由生茶叶、生姜、生米等加水研捣烹煮而成,所以擂茶又叫“三生汤”。相传起源于东汉大将马援,他在征五溪蛮时,因瘴气太盛,许多士卒沾染瘴气生了病,得当地民间老医生所献“三生汤”,喝后很快就好了。马援根据“三生汤”制作工艺将之取名擂茶。北宋时,汴京的茶肆在冬季有兼卖擂茶。
    由于需要不同,地方不同,在不同年代,擂茶的制作材料也不同。明代朱权著《瞿仙神隐》中记载了擂茶的制法:先将芽茶用汤浸软,加熟芝麻擂细,再加川椒末、盐酥油饼,入锅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现代擂茶的制法更简单:以陶制擂钵将茶叶、芝麻、花生等多种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开水冲泡调匀,即可饮用。
    寿宁气候温湿多雾,湿气较重,古人就有喝姜汤去湿习惯。姜汤的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将姜片捣烂,加红糖和水煮熟,过滤后即可。擂茶传入寿宁后,因制作工艺与本地姜汤相近,很容易为寿宁人接受。擂茶便在寿宁盛行一时。

发展,经典明
    明代,寿宁茶叶发展已是主要的农事之一。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到万历的百年间,斜滩东起车岭,西邻印潭,南接凤阳,北至水北,方圆三十多公里的座座山头皆是茶园,满目青山,一片翠绿。
    随着更大量人口的迁入,和资本主义在寿宁的萌芽,茶叶需求已不满足于自给自足,开始在人与人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少量流通。而一些文人雅士则以品茗为雅事,有的还引茶入诗,万历年间知县戴镗的《马仙宫》:“点翠瑶宫倚碧空,四时佳气郁葱葱;画桥左驾青虹起,锦嶂前临紫雾笼;一榻清风来竹里,半帘明月映川中;我尝遥忆天台景,忽迓蓬壶在此宫。”道尽其中雅趣。想象着戴知县倚栏清幽之楼,眼观画桥锦嶂,耳听流水淙淙,沐浴着明月光辉和清风徐徐,手捧一壶香茗,摇头吟诗的情景,是何等的惬意情怀!
    明代寿宁种植的茶树品种则以细茶为主,这在我国古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所著《寿宁待志》中记述颇为详尽:茶出七都(《寿宁待志·物产》);政和里七都一图十甲三顶桥、七都二图三甲初垅出细茶(《寿宁待志·都图》)。明代寿宁七都一图在今周宁县纯池,二图在今寿宁县平溪镇。
    《寿宁待志》中所载“细茶”,可做两个方面解读:一是制作出的茶叶产品形状精细,如当代的红茶、精品绿茶等;二是指茶树品种。红茶为清代产物,精品绿茶似只有现代生产工艺方可生产,凭明代寿宁的茶叶生产水平,应不可能生产,如此推理,“细茶”指的应是茶树品种。在外来品种进入寿宁之前,寿宁所植茶叶品种俗称“俗茶”,也叫“菜茶”。俗茶品种叶细而长,称为“细茶”,比较准确,尤其是其中有一品种,叶片更细而厚,枝茎略长,茶青呈紫中带红,叶片舒张如紫燕腾空,故俗称“紫燕”。因该茶叶有“紫气东升”的寓意,所以寿宁人尤喜这个品种,常常取其寓意,寄托心里美好愿望。据说,当年缪蟾饮饯辞行时所用茶叶就是“紫燕”。“细茶”还有一种可能指的是后世所说的“乌茶”,按照寿宁传统的制茶技术,以“俗茶”或者干脆是“俗茶”中的“紫燕”为原料,制作成“细茶”。
    透过《寿宁待志》的字里行间,无不展现出冯梦龙关心人民疾苦的清官形象,“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宽一分亦是一分恩惠”成为他施政寿宁的至理名言,这在他的《赋税》一诗中可见一斑:“不能天雨粟,未免吏呼门;聚敛非吾术,忧时奉至尊;带青砻早稻,垂白鬻孤孙;安得烽烟息,敷天颂圣恩。”
    冯梦龙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品茗家。他的故里苏州的茶文化十分繁荣发达。年轻时的冯梦龙风流倜傥,才情横溢,时常出入歌楼舞榭,交际应酬颇多,不论是酬友往来之际,还是手执椽笔之时,终日茶不离手。在《三言》的许多章节中,无不体现出他精深的茶文化修养。
    与繁华锦绣的苏州对比,寿宁的偏僻落后令冯梦龙大为感慨,“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冯梦龙《戴清亭》)但寿宁高山地区终年云封雾锁下的茶叶质量也令冯梦龙赞不绝口。深明茶叶作用与价值的冯梦龙
    在寿宁任内,大力倡导种茶,并把姑苏先进的制茶技术和茶文化与寿宁本土文化相结合,淀积起厚重的寿宁茶叶文化,寿宁茶叶自此获得飞跃发展。
    至今,在民间仍口口相传着两则冯梦龙与茶文化的故事:
明崇祯七年(1634)农历八月十二日申时,到达寿宁任知县才一天的冯梦龙登上镇武山巅极目远眺,忽然看见东南方远处的山峰上祥云蔼蔼,紫气千条,如莲似甲,渐聚渐浓,袅袅婷婷,凝而不散。颇精玄易之学的冯梦龙以为祥异,断定祥云生处必出祥瑞之物,兴奋之下赋诗《纪云》一首:“出岫看徐升,纷纶散郁蒸。莲花金朵朵,龙甲锦层层。似浪千重拥,成文五色凝。不须占太史,瑞气识年登。”次年春,一直惦记着“祥云”的冯梦龙借察访之便,带上随从数人,沿东南方向一路寻访,不久见一座大山(即白鹤山,又名甲峰顶,海拔1100米)高耸云端,巍峨俊秀,如鹤之立,如凤之翔。山下数里外有一名叫“后鼎壑”的山坳,一团淡淡紫气,似有似无,密密笼罩,便不辞劳苦,近前一看,顿时眼睛一亮,只见紫气生处数亩奇异茶树郁郁葱葱,枝头新叶红中带紫,映得满园紫光隐隐,紫气蒙蒙,连声赞叹:“异茶!异茶!”顿生品茶之念。冯梦龙见园后有一农家,竹篱茅舍,清幽雅致,便上前叩门求见。好客的主妇见来了贵客,端茶递水,热情招待。冯梦龙接过茶杯,一股淡淡清香迎面而来,情不自禁深深吸了口气,尚未入口就连称“好茶!”主妇见是个品茶行家,连忙再沏茶两杯,微笑着请冯梦龙品鉴。冯梦龙很是讶异,仔细一看,与先前一杯放在一起,紫、绿、红三杯三色,相映成趣,一一品味,只觉紫者轻灵厚嫩,入喉生津;绿者香高味醇,直透心脾;红者润滑浓爽,回味无穷,当即赋诗一首:“紫静红和绿淡清,养身修性入心旌。品茗不羡成仙辈,筑屋重书陆羽经。”
    明末的寿宁隶属府治设在今建瓯的建宁府。1635年夏的一天,冯梦龙赴建宁府向府尹上完条陈归来,经政和入平溪,途径九岭,正值午后骄阳如火,酷暑异常,口渴难当。好不容易登到半山腰凉亭,连忙下舆歇息,见一老翁在卖茶,此时正是“久旱逢甘雨”、“瞌睡遇枕头”,端过茶,一口气连喝三碗,长长舒了一口气,无限惬意之下,方才细细品味,只觉清香扑鼻,嫩滑醇厚,甘甜爽口,再仔细观察那茶汤,色呈浅紫,氲气淡淡,前所未见,连称“好茶!”忙问道:“敢问老丈,此是何茶?”老翁回道:“此茶叫‘紫燕’,是采自九峰山上的一种天然野茶。”才情跌宕的冯梦龙诗兴勃发,略作沉吟,赋诗一首:“九峰山上紫茶殊,香漫甘回嫩厚舒;他日堂中酬客友,香茗盛誉满姑苏。”据说,冯梦龙任满回到姑苏故里,取出寿宁所产茶叶接待宾客,获得不绝赞声,果然出现“香茗盛誉满姑苏”的景况。
    这两则故事虽未见载于《寿宁待志》,而是流传于民间,却也可见冯梦龙重视茶文化和推动茶叶发展对寿宁人和寿宁后世的影响。
    可以说,有明一代,因为冯梦龙的参与,在寿宁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书写出了经典一章。     

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2万

回帖

2817

主题

13万

金币

军委副主席

积分
483509

2014年度人气网友勋章2013年度杰出网友勋章2011年度杰出网友浪花勋章

发表于 2020-1-2 14: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7

回帖

4

主题

5215

金币

师长

积分
16111
发表于 2020-1-2 22: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7

回帖

133

主题

2万

金币

总司令

积分
51742
发表于 2020-1-3 08: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寿宁县鳌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寿宁县鳌阳镇胜利街136号财政局大院,唯一客服热线:0593-5523999(谨防诈骗) 闽公网安备 35092402000888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 ( 闽ICP备05020655号-1 )

GMT+8, 2024-4-20 16: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