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挺拔峻秀、海拔1100多米的甲峰顶分出一支山脉,横空出世,十来公里后形成一山,如雄狮扬鬃,梅洋村就背倚着这座巍峨的狮山,面向着福安境内海拔1400多米的白云山,不远处长溪如带,奔腾不息。
该村位于武曲镇东北部,距武曲6.9公里,海拔330米,与福安市后洋交界下辖梅洋、土堆、樟湾3个自然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总人口1787,其中梅洋主村1610人。是革命老区村。梅洋村始于林姓,史载林十五于宋真宗年间(998-1003)由霞浦赤岸迁武曲后岭壑(今龙虎山),因入山见有一湖,湖边有梅花,遂定居,取名梅湖,后因清末进士林栋觉得“湖”太小,就改称梅洋,沿用至今。元末遭底殁灭,幸有十三世孙林十朋服役返梓振兴乡土。
早在明代,梅洋就有村级机构,为福安里四都。民国25年(1936)梅洋隶属武曲乡公所,1950年9月梅洋设乡(小乡),1958年改设大队,1961年设立梅洋公社(小公社),1965年7月改为大队,1984年9月成立村民委员会。

冯梦龙《寿宁待志》载梅洋为军户,因为古代梅洋家家户户军、耕兼作,战时从军,和时耕作,因此,历代梅洋人尚武成风,练武习艺是每个男子的必修课,子子孙孙沿袭不绝,故梅洋人多体格健壮,以“力士“村美名享誉间浙边界,许多男了挑三四百斤翻山越岭,如履平地,且每代必出一人特别出众,往往成为侪中头领。远者不详,近代有三人:一名林信章,独对一个排的国民党兵,毫无惧色,将其打败后扬长而去:一名林家声,单肩可以扛起十多人合抬的大樟木;一名林高升挑400多斤货物轻松登上狮山顶。
梅洋地灵人杰,不仅以“大力”闻名于世,史兼文采风流,人才辈出。历代文人贤土层出不穷,祠堂前旗杆林立。林拱照于咸丰年间考取岁进士,曾任候补府学教授,旗杆犹存;林桂馨于光绪年间考取岁进士,任训导等等。期间最著名人物属林栋。

林栋(1856-1920),名肇缴,字东木,又字德如,号隆山,闽东最后一位进士国民党中常委何宜武外祖父,清同治辛末年(871),年仅15岁就参加福宁府试取得第一名;1903年中三甲进上,授国子监丞;1906年升礼部精膳司主事,次年升太常司员外郎;1908年升太常司郎中,1909年监修西陵有功,钦加三品:1912年由闽海道当选众议院议员,1913年出席第一屈国会第二次常委会。1918年,回到梅洋与长子建立榬湾山寮,引进黄金树,营造杉、松、茶、竹。1920年冬,在梅洋病逝。林栋生著述甚丰,重要的有《(汉译世界语》序》、《梅湖吟稿》等。前者提出语言要规范化,文化要进行中外交流等问题。《梅湖吟稿》共辑诗238首,内中凝多忧国忧民和进步诗篇。
梅洋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民国22年(1933)6月,在闽东革命领导人占如柏的领导下,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主席林石生。

梅洋山青林茂,风景宜人。后山挺拔,有乔木林320余亩,常年青绿茂盛,这片森林被梅洋林家子孙视为“风水林”。林中有一棵约高30来米、直径15米的大桦树,被村民誉为林中树王。整座山体形如一头雄狮,且狮头凸显,与村前小出包遥相呼应,配成了一幅绝妙的狮子戏球图。
改革开发后,梅洋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电,2003年用上自来水,2006年通村公路铺上水泥,勇敢智慧的梅洋人民以产茶叶主为主,劳力输出为辅,生活越过越股实,村民们不仅拥有摩托车,有的还购买了小汽车等交通工具。

来源:寿宁县政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