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社 本报记者 张伟 通讯员 吴通华 文/图 时间:2008-12-31 1:49:00 2008感动福建10号候选人:胡玉荣 【感动聚焦:穷人慈善家】 感动经典: “做好事,真的会上瘾。”玉荣说,“看着别人开心,我也开心。” 胡玉荣是扁肉店小老板。每天10个小时,她都要在狭小的作坊内,做面条,打扁肉皮,粉尘满面,手上都是划破的口子。 她其貌不扬,不爱打扮,家中最贵的衣服也不超百元。她吃过很多苦,十多年前下岗,寄居在别人的小隔间内,进出都要跪着。 但她从来不曾为这些抱怨、彷徨,她每天不忘打球、养花、逗鱼,甚至会为了挑一条床单,跑遍全县城的布店。 而她最大的收获,是和丈夫的“慈善事业”。10年间,她先后捐出了十多万元,资助贫困生上学。她说,人这一辈子,图的就是这样的快乐。 比尔·盖茨坐拥亿万家财做慈善,她靠着一间小作坊,同样经营出不俗的人生。这个除了福州和邵武,哪都没去过的山里女人,将慈善之心演绎成了生命的自然。 分镜头一 2006年,桑美台风,寿宁县干部在清点救灾物资时,发现多出了一辆小卡车,上面满载着大米和粉干…… 2006年8月,桑美台风横扫寿宁县,该县托溪乡被冲垮了半个村子。在清点救灾物资时,当地干部发现,“多出了”一辆四轮小卡车,上面满载着大米和粉干。 顺藤摸瓜,找到了胡玉荣和她17岁的儿子。娘俩正忙着给灾民发米呢,还间或派发三五百的红包,大概开销了近万元。县委的人仔细调查了一下,才发现她在民间早已是有名的“助学阿姨”。 胡玉荣曾是个下岗职工,“当时儿子还小,老公又病着。”她扛过水泥包、拉过板车,寄住别人家店里的小隔间,进出要跪着,爬来爬去。后来她借钱买了台二手机器,制作面条和扁肉皮,才开始赚了点小钱。 周围朋友对她就一评价:“心善。”看到菜农筐里还剩几把,她会全部买下来,吃不完就拿去喂兔子。听到邻居朋友说某某孩子挺苦的,快没书念了,她总会掏个三五百元。寿宁一中的李明老师告诉记者,“玉荣姐”在学校是个名人。班上有困难的学生,老师都会建议孩子去找她。胡玉荣大多数的捐助对象都是这么来的。 玉荣出名后,县里的干部问她这么多年共捐了多少钱,这下把她难住了,因为从来都是随手给的,即使汇款,也没留底单。老公帮着回忆,说该有十几万元吧。 分镜头二 资助过的11个孩子,放假一起来看她,她下了一锅面条,看着他们抢着吃,“多开心,这钱花的,太值了!” 玉荣家里没什么摆设,连衣柜都是折叠式的。两口子没有秋衣和毛衣,一年四季只穿T恤和运动服。最“昂贵”的衣服也才90块钱。 她每天凌晨2点起床到店里做面条,一直到中午12点收工,其间要送三次货。下午,同是体育迷的夫妻俩,一个去冬泳,一个去打篮球。 “我们过得挺快乐的。”玉荣心里有个很简单的算盘:去一次KTV三四百块钱,下次馆子两三百块钱,什么记忆都留不下。而自己当年出两千元修了座桥,“看到孩子们不用涉水过河,背着书包,有说有笑,就觉得这两千块太值了!”她一拍大腿,哈哈大笑。 她的小作坊每月大概赚两千多,丈夫还有千把块钱的收入,但这三千多块钱,夫妻俩是从不动用的,全部用来资助贫困生。他们的日常开销,来自三年前的一次投资。旧房改造时,她买下了几间临街店面,店租每月也近三千元。 “但将来老了,钱赚不动了,怎么办?”和丈夫一合计,她把最后的8万元积蓄也捐了,委托工会搞了个基金会。“我得替孩子们管好这笔钱,让他们安安稳稳地读完大学。” 分镜头三 “做好事,真的会上瘾。”玉荣说,“看着别人开心,我也开心。人活这一辈子,不就为了图个开心吗?” 曾有记者问她老公:“你老婆把家里的钱都拿出去了,你就一点不在乎?”这位敢在零摄氏度下跑到水库游泳的汉子,哈哈一笑:“老婆开心,我就开心!” 她的房间里有4幅放大成30寸的照片,都是一家子出去登山、游泳和打雪仗的照片。旁边还养着文竹和一盆金鱼。夫妻俩身体都很好,孩子也上了大学。她认为这一点一滴,都是好心的回报。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5-25 18: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