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相伴写人生——记宁德市青年篆刻家叶大明 (寿宁县委报道组 吴通华)一块石头,在普通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然而,在艺术家们的眼中,它却成了宝物。经过他们独特构思与精耕细作,普通石头就变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日前,笔者走访了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寿宁县实验小学教师叶大明。在他家的工作室里,处处都是形状各异的石头、篆刻作品与书法作品。 与刻刀相伴,与书法为友。二十多年来,叶大明在担任美术教学之余,以刀笔相伴他的人生。 1968年12月,叶大明出生在寿宁县凤阳乡基德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读小学时,他看见木匠在床架护栏上很轻易就雕刻出“龙”、“凤”、“牡丹”等栩栩如生的各种各样的图案,非常惊讶,也非常羡慕。于是,他幼小的心灵,萌生了一个想法,长大后一定要学画画、练刀法,当一名雕刻家。 1987年,叶大明毕业于宁德美术职业学校,同年分配到平溪中学担任职高班的美术老师。平溪盛产叶腊石,职高班开设雕刻专业。在指导学生雕刻的课余时间,叶大明徒手锯石、磨石、刻石。他临摹的第一枚印是清蒋仁的朱文印“真水无香”。没刻刀,他用断锯条加工成刀,初学雕刻时也不讲究章法。他向在当地收徒授雕的浙江青田师傅学艺,模仿石头雕刻。然而,石雕与篆刻毕竟不一样,前者是三维的具象,后者是平面的文字。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临成了一件作品,在印拓出现眼前的瞬间,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喜悦。随后,叶大明把自己的小室取名为“一天一印室”,投入大部分精力,一有空暇就锯石、磨石、刻石,以至于房间地板上常常是石粉飞扬。 与他人相比,叶大明深感作品中的不足,于是不断从书本上学习,汲取营养。他购得《十钟山房印举》等一些专业书籍,看、临、揣、悟,感受中国三千年印文化的辉煌。为得到闽东的名家指导,叶大明登门向陈远老师指教,从章法、布局、刀法、篆法方面取人之长,补己这短。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他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种轻灵洒脱的艺术风格。 从小学开始,叶大明的字就写得相当漂亮,深得同学、老师的赏识。他读初三时的班主任徐开义老师,经常为同事写婚联、春联。为了学习,他便自告奋勇当书童,零距离观看书写过程,龙飞凤舞的毛笔字让他心里羡慕极了。叶大明用平时节省的钱买了一支羊毫大毛笔,开始练习毛笔字。他初涉汉隶、柳楷,后学二王,见陈鸿寿隶书独具特色,且适于刻印章边款,研习至今。叶大明经常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拿给县里的书法名家卢渊霖、吴发辰等人评点。经评点后,他就反复练习,取得长足的进步。 如今,叶大明已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寿宁县书法协会秘书长。他还先后加入“闽东印社”等专业团体。其篆刻作品入选中国首届艺术节展览,并在《神州印萃》、《青少年书法》、《全国印社联展作品集》、《印人集印》等专业书报上发表。越来越多的篆刻爱好者、收藏者纷纷向他求印或购买。 一路走来,刀笔相伴。叶大明人生的喜怒哀乐常流淌于笔端金石,在艺术之路上不断追求,不断奉献,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珍品。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5-25 17: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