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墨韵飘申城 - -------记闽东在外知名书法家李培雄 朱 雅 秀 他,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省级书法大赛中获奖,并入展中国艺术界最高级别的西泠印社书画展,声名远播;他,主持、策划了上海多场全国性的书法展览和艺术交流盛会,将书法艺术与企业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作品被上海及各地专家收藏成为墨宝;他,精心筹备的大规模书法展即将亮相上海,成为建国以来福建首位在上海举办书法展的书法家,令人期待的书香墨韵将飘满申城…… 他,就是福建省闽东籍在外知名书法家------李培雄,寿宁县斜滩人氏。 今年59岁的李培雄,一生痴迷书法,与笔为伴近五十年如一日,毕生心血凝于笔端,作品得到许多书法界专家名人的高度评价,被海内外专家及艺术馆收藏。他于2007年4月份推出个人专辑《李培雄书法作品集》,一经面世即引起书法界注目。当代书法大师曹宝麟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培雄的功力不可谓不深,他的楷书根基在青年时期便颇得夯实,迥出侪类。”从小与他一起练字、被称为寿宁书坛“四剑客”之一的刘明程,对培雄是再熟悉不过的:“培雄的书法涉及楷、行、草、隶,下笔润逸健畅,不板不怪,往往能切合内容变幻章法与布局,探求风韵和‘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自我特色。” 一支墨笔,在李培雄手中,写就的是坎坷而无悔的人生路。做为一名书法家,他为中国书法教育做出不懈的努力,为艺术的传播和发扬光大甘洒一腔热血。在书坛耕耘不息的同时,他积极投身大上海,用手中那支沉甸甸的笔和一腔热忱,为闽东企业在上海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培雄这个名字,在上海企业家中流传。 与笔墨结缘,来自童年的家庭熏陶。寿宁古镇斜滩流淌不息的溪水,滋养了少年李培雄超人的灵性。读过私塾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心灵手巧的母亲剪纸作品和女红手工屡屡获奖。有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使李培雄自幼就能接触文化受到熏陶,以致痴迷其中。七岁临池,赵松雪四体千字文成为他的启蒙字帖,而后又临汉碑和王、欧、柳、颜等体,遍采诸家之长,在不断练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尚读小学,即写得一手工整漂亮的字,书法作品在学校赛事中多次获奖,是同学们眼中的小书法家。每逢春节前后,村里镇上写春联喜贴已少不了叫他帮忙。 然而,随着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来临,李培雄的书法生涯变得晦涩艰辛。在文化大革命斗争中,李培雄的中学生涯被迫中断,在政治阴影的影响下,青春年华和学业追求的梦想在政治在风雨中凋落,李培雄此后的生存之道变得坎坷艰辛,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放不下手中那支毛笔,以书法的乐趣来消磨辛劳的岁月。 文革结束后,扣在家庭头上的黑帽自然摘除,李培雄心头的阴霾也逐渐挥散,迎来了自己书法生涯的春天。在寿宁县文化馆举办的第一届书画展上,他的古诗行书《山行》倍受称赞,沉寂了许久的“李培雄”这个名字被人们记起。每年的书法展上,他的透露着深厚功底的书法作品在县、地区已占了一席之地。 继着农村时兴编修族谱家谱,一卷卷散发着水墨清香的厚厚的家谱在李培雄笔下成形,具有实用性的、雅俗共赏的书法艺术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扎根。1986年,他的“金艺轩”篆刻石章加工厂在斜滩镇开办,全国各地许多人通过邮寄的方式求购他的篆刻石章。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小小的篆刻石章竟然使他与中国书法界名人结缘,与曹宝麟的交往与情谊从此开始。 1986年,李培雄参加无锡书法艺术专业学校函授班学习两年,扩大了学习范围,书法水平突飞猛进,之后又进入行草研究班深造学习,小楷、隶书、行草水平大步提高。在此期间,李培雄深受高石农、单晓天等书法家的赏识,耳提面授,创作渐入佳境。 李培雄好交游,涉足大江南北,名川大山,得以扩展眼界,壮阔胸襟;同时通过创办“金艺轩”与书画界产生了广泛的联系,与张海、曹宝麟、黄惇、孙晓云等书画名家多有往来,这些都对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培雄的一生,离不开笔墨,在名师指点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运笔厚实刚沉,笔墨线条趋于凝练含蓄,字体精致优美,同时他也调整审美情趣,吸纳时新元素,不断进行自我突围和提升,作品形式逸致多变,书法作品水平居于福建前列。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次,李培雄在广州写的字放在一家很有名气的店里装裱,李培雄去领取时,老板问该字出自谁之手?李培雄笑而不答。老板打量着他,怎么也不相信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男人就是作者,惊诧地问:就是你吗?李培雄也奇怪了:是我又怎样?阅尽名家手笔的老板竖起大拇指:好字,这在广州可是一流作品呢。 多年来,李培雄的创作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写出了一幅幅上乘之作。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更是慕名前往他位于福州柳河路40号的“金艺轩”求字,与性格豪放、好客、重情义的李培雄交往。对于一些勤学书法并登门求教的人,李培雄时常给予指点,有时还现场演练。人们都说,看他写字是一种享受,那种气定神闲、凝思于笔端的风范令人叹服。受李培雄执着于艺术的影响,李培雄的徒弟苏先生专攻篆刻专业,技艺精湛,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大厦开设篆刻门市,2005年受邀为中国民主统一促进会的国家领导和著名企业家治印,在艺术界深受推崇。 近年来,李培雄作品不断成熟,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影响。2004--2005年,《李培雄书画精品选》、《李培雄扇面作品精选》先后刊行,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李培雄也成为书法界最有影响的“两报两刊”之一------《书法报》为数不多的特约记者;2006年,李培雄应福建美术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之邀编写了十几个版本的中学生、小学生书法字帖,在全国发行,成为千万学生临摹的范本,为我国书法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07年3月份,李培雄推出了自己的首本专辑《李培雄书法作品集》,将书法生涯中的40多幅精品收录其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为其题写书名、曹宝麟为其作序,充分肯定李培雄的作品。在中国书法江湖网上,李培雄的作品更是成为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他的作品也多次被各界人士、企业家收藏……。 虽然历尽沧桑磨练,李培雄的书法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在他看来,书法是一辈子的事,一路走来,他十分感谢曹宝麟等名师益友对自己的指点帮助,使自己得以在书法之路上走得更远。他希望,自己能百尺竿头更上一步,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多精品。 2007年4月18日,上海大宁国际茶城开业大典隆重举行。李培雄被慕名请到上海,参与开业典礼的文化策划,并创作了100多幅不同风格的各类书法作品。“聚友临风同赏月,品茶听雨各题诗”、“茶道”等作品,为国际茶城平添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成为茶城的一大亮点。作品展出后,上海闸北区政协书画院高秘书长十分欣赏李培雄的作品,大为赞赏,称其为闸北添光。 其实,对于李培雄这个名字,上海并不陌生。1996年,李培雄即参与策划了上海大统茶叶批发市场开业大典;1997年,李培雄组织策划金艺轩创办三周年全国名家书画篆刻纪念展、1997年上海茶文化节博览会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2002年,上海儿童基金会收藏了李培雄的多幅作品并拍卖,所得钱款悉数捐给基金。将福建书法打入上海、展示自己的,为数不多,李培雄这个名字随着他的善行及韵墨在上海流传。 李培雄书法作品尤如一朵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上海大宁国际茶城董事长的办公室,一幅3米长的巨幅行草作品《沁园春。雪》,大气磅薄,结体疏朗工稳,线条遒劲有力,在章法、气势上大开大阙,气度不凡,前往观赏的人均赞不绝口。而上海企业家张显林董事长办公室的一幅《观沧海》,笔法体现了帝王气概与文人风范,令人回味无穷。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上海的茶叶,因有了李培雄,茶里都有了书香味,走向市场的茶产品有了茶文化底蕴的浸润,在畅销中无不铭刻着这一份艺术的功勋。 有这么一则趣事,几年前,李培雄在朋友的茶店内玩时,随手将散发着墨香的一幅“茶”字挂在店门口,上海市民经过时,被“茶”字深深吸引,驻足品味的同时进店选购茶产品,该店的生意日臻兴旺。几天后遇雨,茶字被打湿,生意有所见淡,店主人请李培雄再写,如此反复,李培雄共写了十来幅,以至于对“茶”字印象特别深,见茶字有这样的效应,李培雄也爱上了这个神奇的“茶”字。 上海大宁国际茶城董事长叶石生请李培雄书写的“石生茶叶”被作为品牌茶叶的外包装,其雅致清幽、挺劲灵巧的字体韵味与茶叶不谋而合,既诠释了茶叶的内涵,又体现了文化品位。虽然只是四个墨字,但其独具特色的潇洒运笔及精美的包装设计无形中为茶产品穿上了一层漂亮的外衣,细细品味带着浓墨香韵的茶,把玩欣赏其包装上精妙的书法艺术,茶香墨韵之间,不觉进入一种超然享受的境界。 省内外许多著名书法篆刻家都见识过李培雄的书法,使用过他的篆刻作品。原宁夏画院院长柴建芳先生对李培雄的书法篆刻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其书法已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确实,他那贴近生活又自成一格的作品,无论是行家还是平民,都被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堪称雅俗共赏。 李培雄踌躇满志,计划下半年在上海举办大规模书法作品展,与同行、书法界专家切磋交流,互相促进。全国最大的艺术经营单位之一、上海百年老店“朵云轩”的祁经理十分赞赏李培雄的作品,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主动为李培雄的书法展牵线搭桥,提供条件。 届时,浸漫着李培雄心血的200幅力作将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一展风采。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5-26 00: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