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华民族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其悠久的历史。寿宁百岁老人江玉英小时候学会了剪纸,长期以来为邻里乡亲服务,还把这门绝活一代代地传给后辈子孙。如今,老人一家五代同堂,剪纸能手与剪纸爱好者多达20多人,他们一直默默地在传承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世家五代同堂 这是一个热爱民间艺术的大家庭,上至百岁高龄的曾祖母,下至呀呀学语的孩童,都能拿起剪刀露两手“绝活”。作为“传家宝” 的技能,这个家庭没有把剪纸当作商业性营利活动,替人剪纸从来分文不取,以这种特定的表现形式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7月20日,笔者来到寿宁县鳌阳镇南门新村,五代同堂的卢氏剪纸世家就居住在这里。在宽敞的屋中,处处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百岁老人江玉英与她的曾孙、玄孙们正围在桌边剪纸。见有客人前来,热情的老人放下手中的活儿,又是泡茶、又是拿水果。在交谈中,江玉英老人与她的儿孙们叙说了近一个世纪来他们家族与剪纸结缘的历程。 一 今年刚满100岁的江玉英老人是武曲镇白岩村大洋自然村人。据她回忆,其祖父是位秀才,能写一手好字,村人婚丧嫁娶、小儿满月、生日寿诞等常常请他去写联子。江玉英的嫂嫂是位剪纸能手,也被人请去剪贴在门窗、器皿、用具上的窗花、礼花、喜花、鞋帽花、衣襟花、枕花、肚兜花等。久而久之,十多岁时,江玉英跟嫂嫂学会了各样式的剪纸,甚至能剪出包含鸟、虫、鱼,人物、传说等为内容的剪纸,技能甚至超过了她嫂嫂。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江玉英嫁到凤阳乡天香村的一个卢氏家庭,也带去了剪纸技艺。其夫家在当地是个旺族,祖上出过一个进士,后人在天香村建了“进士第”。 江玉英把剪纸技术传给了家人,也传授给村人。由于她的剪纸作品丰富多样、形象逼真,表现人民追求美满、幸福、平安、富裕生活的愿望。天香村临近的大石、官田、官田洋及福安晓阳、谷口等地群众慕名前来请她剪纸。村民们需要剪纸时,就事先送来纸张,等江玉英剪纸作品完成后再前来领取。江玉英对剪纸工作总是乐此不疲,而且分文不取,村民们往往以一包糖果、一包茶点或一双“红蛋”作为报酬答谢。 二 “受婆婆的影响,我们家庭学习剪纸形成了一种习惯。”老人儿媳、现年80岁的吴慈英老人笑着说,“孩子们悟性高,平时喜欢围着老祖母,一边看,一边试着剪,边看边学,慢慢地就都学会了。” 在他们的家庭中,剪纸成了一种默认的家庭式文化,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在代代传承。江玉英老人后辈子孙成员有50多人,剪纸能手与剪纸爱好者有20多人,其中不乏代表性传人。儿媳吴慈英为第二代传人、孙媳谢淑玉为第三代传人、曾孙女卢秀为第四代传人,她们人人能剪善绣。在他们家的厅堂中挂着一幅“百寿图”。这是老人百岁大寿时,卢秀用不同文体花费不少精力绣出来的,简直是一幅珍贵的艺术品。 现年10岁的玄孙女卢成鑫对剪纸更是情有独钟,她虚心地向祖母学习。她说,将来不管从事任何工作,都不会放弃祖传剪纸,还要对它发扬光大。 江玉英老人家庭兴旺,后辈子孙们学业有成,有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大学生、中专生有十多人,如今他们均在外地工作。2004年,在县城工作的子孙们把江玉英老人从凤阳天香村接到县城居住。 三 在江玉英老人的房间中,存放着种类繁多的剪纸作品。儿媳吴慈英说,婆婆搬到县城居住后,家庭剪纸氛围一下子浓厚起来,老家天香村的乡亲喜欢她的剪纸,每逢喜庆节日、婚嫁等总是寄来纸张。只要跟老人说一声用的日期,老人都会提前为他们剪好。为此,家中大小都挚爱剪纸,闲时一齐动手帮老人完成乡亲们交待的任务,片刻功夫就把他们所需的窗花、礼花、喜花等剪完。为提高剪纸技术,曾孙、玄孙们还进行剪纸比赛,看谁剪得最漂亮,最有特色,剪纸水平一代比一代提高。 江玉英老人从70岁开始吃素食,始终把剪纸作为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如今,她身体硬朗,很少生病,视力也不错,耳朵有点背,与她交谈时,要大声说话才能听清楚。她的生活很有规律,信仰佛教,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念念经,白天到街上或寺庙中逛逛,晚上9点准时睡觉。 江玉英老人与她的后辈子孙的剪纸作品从未参加过赛展,她们以剪纸艺术为载体,一直默默地为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做贡献。 □吴通华/文 张培基/图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5-26 00: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