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飞]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浪花一朵;23年,于一个始终坚守在大山里的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却是一种执著与淡定。 秋天的山里,天高气爽,瓜果飘香。 制订学期计划,军训,筹建综合楼,9月15日,在寿宁县犀溪乡犀溪中学分校里,现年43岁的新任校长刘经木里里外外地忙碌着。 面对笔者的走访,刘经木忙里偷闲,回忆起了这23个春秋里的点点滴滴。 1986年,作为宁德师专数学系的一位高材生,校长、系主任多次找到刘经木,做他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参加学校里的中级选拔,进入福建师大继续深造。中级选拔,当时对学子们来说就意味着将来可以留在省、市,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可是刘经木放弃了!他说,自己来自大山,是个农民的孩子,好不容易念点书,掌握了知识,就该回到山里,把知识传授给那里的弟弟妹妹们,让他们不再受蒙昧无知的困扰。 当年7月,刘经木带着校领导、老师的惋惜与祝福回到了家乡寿宁县凤阳乡凤阳中学。 凤阳乡地处寿宁、福安、周宁三县交界处,到县城有65公里的路程,是该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当时教学条件极差,没有操场,没有师生宿舍楼,教学楼是一座用条石筑成的简易建筑。刘经木接手了初三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开始他的教学深涯。 1988年5月,刘经木遭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他刚年过五旬的父亲被检查出了肺癌晚期。刘经木晚上陪在父亲身边端茶送水,为父亲按摩擦身,白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从没落下过一节课。三个月后,父亲去世了,他也瘦得皮包骨头。但更可怕的还是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刘经木有五个兄弟姐妹,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当时最大的妹妹才上初中一年级,其他三个弟弟妹妹全都在小学念书。那年刘经木每月工资88元,而当时米50公斤就卖到90多元,如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人建议他下海从商,但热爱教育的他毅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并扛起了父亲留下的锄把,一边上班,一边干农活,最多的一年,稻谷收成2000多公斤,菜园里也四季常青。 1990年,凤阳乡招党委秘书,工作认真、治学严谨的刘经木成了首选对象,可是当时刘经木正教着两个班的数学,如果走了,谁来接手?由于地处偏远,许多好教师不愿到那里任教,即使去了,也呆不了几年。看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他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1992年,他所任的班级在中考中数学成绩名列全县第一!而他担任书记的团支部也被评为地区先进团支部。 1993年,命运之神再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团县委决定将他调往寿宁一中担任团支书!到县城将改变孩子的教育环境,也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刘经木左思右想,当调动手续办理完一半时,他又后悔了!相对城里的孩子,农村的孩子更需要一个好老师! “对于农村的孩子,念好书是他们走出大山唯一的希望!”刘经木老师始终这样告诉自己,告诉每一个学生。 23年来,刘经木老师正是凭着对大山的深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路走来。2003年,他当上了教导主任,2005年,当上了副校长,今年9月,被任命为该县犀溪中学分校校长。23年间,他从来没离开过教学一线,一直担任学校数学组组长,在他指导下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就达30多人,走出大山的学子更是无法计数。他始终秉承“求知、敬业、进取、奉献”的精神,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宁德市骨干教师,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今年7月,刘经木被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联合授予“福建省第二届长期坚持在基层工作的优秀高校毕业生”称号。 凤阳与犀溪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相聚近100公里。由于家中老小需要照顾,刘经木的妻子张敏依然留在凤阳老家,而他则过着以校为家的日子,住的是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卧室,吃的食堂大锅饭。 “当年师专的同学如今大部分都已改行,有的成了企业老板,有的当上了领导,留在乡下的已寥寥无几,但我不后悔。”谈起23年来的坚守,刘经木平静地说。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5-25 06: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