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群众贴心人 访寿宁县武曲镇象岩村村支书汤华 (星空)“当村官的2年多工作中,我深深爱上了这块土地,乡亲们对我抱着很大的希望,我对勤劳质朴的农民群众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使我从思想上、精神上、身体上得到了一次全新的锻炼……”春日暖暖的午后,走进寿宁县武曲镇象岩村,村支部第一书记汤华感慨良多。眼前绿竹掩映,清风徐来,茶农忙碌往来,新居炊烟袅袅,四处充满勃勃生机。 象岩村离武曲镇所在地13公里,是全镇最边远的行政村。该村地处偏僻,地势高陡,交通不便。全村人口435人,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群众生活水平低下。2007年,象岩村被宁德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市重点扶贫村。如何摘掉这样一个贫困村的“穷帽子”,成了摆在市交通局下派驻村干部汤华面前的难题。 “要想富,先通路。”修路成了汤华工作中的一大重点。象岩村通村公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通的简易机耕路,由于年久失修,且遭受台风洪水袭击,路况极差,无法通车,极大制约了该村经济发展。为改变这一落后状况,汤华身先士卒带领群众抢抓机遇对原有道路进行拓改并水泥硬化。缺乏资金,汤华一次次步行8公里长山路到乡镇,再转乘公共汽车到县城、市里跑项目,要资金,动员群众投工投劳,为修路积极筹备。“鞋子磨破了好几双,人累得瘦了好几斤,但一想到百姓,就有动力了。”2008年11月,在市人大副主任刘必贵和市直有关扶贫挂钩单位的重视和市县交通部门的支持下,总投资315万元,全长8公里的公路建设顺利完成,彻底结束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历史。百姓心里乐,汤华更是高兴:“一路通,百事通。过去,毛竹、茶叶、水果等农产品无人问津或贱卖,公路通后价格明显提高,毛竹到现在价格每百斤28元;茶叶收购价格每斤提高约0.5元,本地土鸡也由过去的每斤15元提高到现在的20元。”村中也从过去无机动车辆增加到现在的10辆,载着村民将各种农产品运出村,群众腰包慢慢鼓了起来,收入提高到近3000元。 过去,象岩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水稻和茶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汤华和村两委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后,结合我县建设新茶乡的有利契机,带领群众推广种植乌龙茶新品种“金观音”,发展反季节蔬菜等山地种养项目,辅助种植毛竹、林木等,创造条件形成长、短、快、慢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较快获得经济效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该村发展金观音种植100多亩,示范种植反季节蔬菜20多亩,筹资2.5万元建成10口沼气池并投入使用,村民增收致富,喜上眉梢。同时,村中完成自来水改造工程,建设停车场和候车亭,修缮了村委楼,建设老人活动中心、农民健身工程和阅览室等,方便群众生活出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汤华告诉笔者:“只要坐在‘村官’这个位子上,就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有紧迫的使命感,就要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时时处处为群众的生活着想,把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10月份,象岩村因电线短路发生火灾,17座民房被毁,全村52户280人受灾。灾情发生后,汤华组织村两委迅速疏散群众,安置灾民。当天晚上就成立以村干部为成员的灾后自救小组,组织群众开展自救重建工作。他鞍前马后,不辞劳苦,奔走于市县相关单位筹集资金20多万元,并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收到捐助款10多万元,使得灾后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目前,已有35户按“造福工程”标准完成新房建设,并于春节前搬入新居。该村还投入90多万元,赶在春节前完成安置点“三通一平”建设。 村民郭奶忠激动地说:“我们太感谢汤书记,他来了之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农民收入等明显改善,大家的生活好起来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短短2年时间里,汤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在他的带领下,象岩村摆脱了贫困,正迈步走在希望的大道上。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5-26 00: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