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日报消息(寿宁记者站 吴通华)96年前,一个山村女孩进入一个陌生家庭,由养父母抚养长大。为报答养育之恩,她孝顺养父母,并为他们养老送终。如今,她的儿媳依然承袭孝心接力,以真情彰显人性光辉,以行动诠释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十八年孝心感动山间 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古语:“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在寿宁县却有一位丈夫已死亡多年的媳妇,默默地服侍瘫痪在床的婆婆,十八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孝心感动山间。她就是倍受人们关注的鳌阳镇解放街上范厝的范家媳妇———刘齐金。 12月20日,笔者来到上范厝17号房刘齐金的家中,57岁的刘齐金与儿媳正好将百岁高龄的婆婆张惠容抬到屋前底下晒太阳,梳洗头发。百岁老人张惠容老态龙钟,花白银发,流露出幸福的神态。刘齐金告诉笔者,自从婆婆瘫痪以来,她就从未出过远门,一直陪伴左右,艰难走过了18个春秋。如今,让她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婆婆竟然神奇地度过百岁生日,所有付出都值得。 1908年2月4日,张惠容出生在鳌阳镇安章村伏塔坪自然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在她4岁那年,亲生父母恐养不活她,被送到鳌阳镇的一对范氏夫妇抚养。 范氏夫妇是农民家庭,他们终身没有生育,视养女如同亲生骨肉,疼爱有加。在这个算是温暖的家庭里,张惠容渐渐长大,养父便与他的一个哥哥商议,招侄儿范志坚承接他的香火,并与养女完婚。据长辈人介绍,当年范志坚与张惠容的婚姻均是父母作主,双方缺乏感情,婚后长期分居,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张惠容怀孕后,丈夫就外出给斜滩镇的一个地主当长工,20多年都未回家看望过老婆孩子。 出身贫寒的张惠容长得人高马大,挑上80多公斤重的担子仍十分轻松,且家务、农活样样精通,成了家庭的顶梁柱。儿子来到世间后,让她感到充实,此后没有再婚,一边养育儿子、一边照顾年迈的养父母。解放后,张惠容先后在县城幼儿园、商业食堂当炊事员,靠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八十年代,张惠容与儿媳在自家房子门口一起经营米糕、糕饼、米饭、面条等小吃,两人默契配合,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刘齐金告诉笔者:“婆婆是个慈善之人,一生勤俭持家,乐于助人,她把养父母照顾到年老,双亲去逝时都是她一个人在料理后事,非常的艰难。”每当回忆起早年的日子,张惠容总是伤心不已,默默流泪。 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7月,身体一向健康的张惠容老人大病一场,从此落下半身瘫痪。当时,刘齐金的丈夫也重病缠身,她一边照顾瘫痪的婆婆、一边伺候病危的丈夫。2年后,刘齐金丈夫因病情再次发作而病故。 整日躲在床上的婆婆已八旬高龄,刘齐金祈盼奇迹发生。在她精心照顾与药物治疗下,瘫痪2年多的婆婆开始复活,曾一度能下地走动。1996年,外出走动的婆婆又不幸遭遇车祸,肋头被撞断一根,因年纪大,手术后的婆婆下半身完成瘫痪,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 寒暑易节,冬去春来。刘齐金每天为婆婆洗脸、喂饭,连米汤都要一勺一勺的喂着喝,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抱婆婆大小便。天暖的日子,就为婆婆洗头、翻身、洗澡,修理手脚指甲等,换季了就给她添衣。刘齐金是个爱干净的人,经常洗洗刷刷,婆婆虽长年躺在床上,却很少出现过褥疮。刘齐金性格温和,从不发火,耐心服侍,连婆婆的衣服也是洗得干净,躺在床上18年来,老人连感冒都很少发生。张惠容说:“要是没有好儿媳的精心照顾,我早早就死了,真难为了她。” 说起刘齐金孝敬老人,上范厝的群众说:“这样的好儿媳,是天底下最少见的,是道德的楷模。” 刘齐金生育2男1女,家庭很是不幸,长子范圣义在9岁时遇一场车祸成了残疾人。十多年前,经人撮合,范圣义与一个外地女子结婚,随后生育一个女儿。然而,外地女子承受不了贫困而离家出走,抛下的女儿又要依靠刘齐金抚养,这更加重她的负担。 “百善孝为先”,这是刘齐金做人处事的原则,她认为孝敬婆婆是天经地义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正因为人世间有这种爱,社会才变得美好,生命才变得多姿多彩。刘齐金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的真谛,演奏一曲孝的赞歌。 [ 本帖最后由 桃花源主 于 2008-12-24 16:25 编辑 ]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5-26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