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文 何宜武(1912—2001),寿宁县斜滩镇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祖父何葆瑛,曾任江西分缺先县县丞,著有贤声。父亲何幼山,淡泊谦冲,终身致力文教,发展农茶事业。母亲林圣音是寿宁县梅洋村人、清进士礼部郎中钦加三品衔林栋次女。 何宜武先生幼承庭训,胸襟弘远,1932年毕业于福建学院附属中学高中部,时值“9·18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步伐,何宜武先生蒿目时艰,毅然北上求学于当时闻名全国的北平朝阳大学法学院,1936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到福建省政府民政厅任职,先后任国家总动员委员会物资处科长、重庆市政府财政局主任秘书,随即转调台湾行政长官公署财政处、上海市政府财政局任职。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并出席会议。1949年被聘为国民党侨务委员会委员兼第三处处长,主管华侨经济事务。1960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远东经济开发与国际贸易问题,次年返回台湾,升任侨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3年春出任国民党国民大会代表党部书记长;1979年调任国民党中央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1980年任国民大会秘书长,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0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同年辞去国民大会秘书长职务,随后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何宜武先生故居座落在斜滩镇区腹地坑头何家巷尽头。建筑考究,风格别致,古色古香,是一座保存完整、不可多见的清代建筑。这座5榴(开间)、三层土木结构的建筑,坐北朝南,宽26米,高约15米,深29米。四周防火墙高及屋宇,墙面用石灰粉刷,屋顶双面坡履盖,青瓦飞檐,地面铺设三合土,平整坚实,大门高大巍峨,厅堂上雕梁画栋,花鸟浮雕栩栩如生、熠熠生辉,门楣及正厅装饰优雅别致,美观耐看。整栋建筑恢弘壮观,气派非凡。1912年12月10日,何宜武诞生在何家故居左次榴的外间里。现今何氏故居依然是留乡何氏后裔温馨的家园。 何宜武先生出生地的古镇斜滩,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风光宜人。这里自然地理条件较好,长期以来,水运交通便利,木船直达赛岐港,成为闽浙两省的政和、周宁、庆元、景宁、泰顺的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历史上素有“闽东小上海”称誉。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及富有特色的古镇风貌,境内风景优美,景点突出,钟灵毓秀,历代人才辈出,名人志士层出不穷,近代诗词书法文学艺术成就蜚声国内外,紫陶雕刻工艺品誉满东南亚。斜滩人崇尚教育,特别是恢复高考的二十多年来,培养了高等院校毕业生540多人,其中42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后12名,占宁德全市的1/3),在国家机关中担任副科级以上的职务有215万人,其中58人被提升至副处级以上职务,按人口平均为国内少见。1987年,斜滩镇被宁德地区行署定为历史文化古镇,把五龙过溪、马尾飞淙、坑底龙井、抗冠岭、虎口等处列为风景规划保护区。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5-25 21: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