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方寸间 去冬今春,寿宁接连下了几场雪,多年不见的降雪密度和厚度,给山城人民留下了深刻记忆。 在这南方小城,我们对于大雪的记忆是深刻的。但即便是记忆力很好的人,也很难完整描述出三十年前同一个地方飘落的大雪是怎样一幅图景。翻开张培基摄影集《岁月—寿宁记忆》,透过一张黑白老照片,我们看到了三十年前雪冻蟾溪的壮观景象,也看到了大雪压城后的寂静冷清。影集无声,但她忠实地表述着山城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过往。 这是摄影的魅力,也应是张培基痴迷摄影的原动力。 张培基在光影中漫步、与摄影结缘已经四十多年。摄影是他一生的至爱和追求。《岁月—寿宁记忆》是张培基多年坚持不辍从事纪实摄影的成果,也是他至今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摄影集。收录其中的只是他摄影作品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就有四十多年跨度,堪称是他摄影生涯的缩影。 在浮躁弥漫的年代,少有摄影人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难以预见回报的纪实摄影上。张培基是这很少人中的一个。山县小城寿宁有过可歌可泣的往事,也有过艰难困蹇的岁月。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培基,始终扎根寿宁,乡土情深。他的视线从未离开过这片贫瘠的土地,始终不渝地做着小城变迁的忠实记录者,用镜头见证沧桑巨变,用光影重现昨日芳华。在《岁月—寿宁记忆》里,他的镜头对准山城村村落落、边边角角,年复一年,寒暑不断,拍下了数以千计的作品。市井里巷,古韵新风,历史钩沉,山乡巨变,都是他记录、讲述、歌咏的对象。昨天,今天,那些即将消失了的,那些正在进行着的,俱在镜头中凝成永恒。 悠悠历史踏歌而来,无声岁月杳杳而去。古宅老巷,民风民俗,文化记忆,时代痕迹,在这座小城里,这些被许多人淡忘忽略了的细节,生活本真的面貌,在张培基的镜头前被呈现、透视、记忆和关照,是那样的亲切自然。窗花、悬鱼、马头墙,宫寺、祠阁、古戏台,淹没在时光长廊里的历史片段,在张培基的镜头下被推远又拉近,无声地述说着前尘往事,牵引着我们在风景里倘佯沉醉,在历史中穿梭行进。充满革命热情的老标语,即将消失的小村庄,融入乡民生活的民俗艺术,父老乡亲充满沧桑的历史表情,定格在方寸之间。曾经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挥之不去的如烟往事,在黑白方寸间经典地呈现。看“红军走过的地方”、“永远的丰碑”,我们仿佛听到红旗猎猎、战马长嘶;看“情系红土地”、“父老乡亲”,我们分明地感受到难以割舍的情愫和可以触摸的希冀…… 在寿宁摄影界,张培基被尊为师长。不仅是他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等一串闪亮头衔,不仅是他从业时间长、资格老、技术水平高,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作品里散发着文化气息和敬业精神。四十多年的摄影浸淫磨练,张培基在用光、构图、曝光等技术方面自成境界。他的作品用光、构图看似寻常,却总有独到之处,细细品味,富有层次,极具美感。他的作品洗尽铅华,又兼具人文情怀、深烙文化印记。《岁月—寿宁记忆》里的作品,画面简洁,表达直白,用光、构图讲究,让我们深切地感受了纪实摄影的功力与魅力。 摄影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美于艺术的表现,反映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趣味和文化修养。张培基曾历任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在书法、文学方面皆有执着的投入,这些经历无疑增添了其作品的文化感染力。在《岁月—寿宁记忆》中,我们感受到了其作品浓郁的文化韵味。这部影集在每个组照分部之前,张培基用一首小诗、一篇散章,或抒情,或记叙,将这些定格凝固的画面有机生动地连成一体。阅读这些优美的诗文,品读这些写实的画面,盈盈然,我们就走进了张培基的摄影人生和情感世界。 四十年来,张培基把对生活、艺术和乡土的热爱,倾注在光影世界里。他拍过祖国东西南北之美景,最爱拍的还是家乡的人和景。乡土情结中还深藏着他那份贯穿于光影世界里的历史情怀。在这部摄影集的后记里,张培基说,历史的责任感促使他出版《岁月—寿宁记忆》。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历史情怀和文化责任便是其作品的灵魂。透过这些珍贵的光影记录重读历史,读者将更多的得益于历史给予的启迪。 《岁月—寿宁记忆》与其说是一部珍贵影集,不如说是一册厚实的历史画卷。它的厚实,源于对岁月的思索,对历史的敬畏。 卯兔新春于鳌城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5-25 20: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