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奖禄(俗称奖六)村位于斜滩镇西南部,海拔432米,距斜滩26公里,依山势高低形成上村、下村、葫芦门、坪家山以及徐家池、石垱洋6个自然村,面积7.7平方公里,世居系汉族,总人口1500多人。村民主要为孙、范两姓,村委会驻葫芦门。该村历史上曾是较为富庶的村庄,人均口粮约10担。
宋朝初期,孙仲正由山头徙居桂源(今奖禄村旧名),为奖禄村肇基始祖。相传,有一年,孙永三在一塘插一把秧苗,到了秋天,收谷二十五贯(旧重量单位)。次年再插一把依然收谷二十五贯,之后他便开始广垦山田种植稻谷,成为一方“粮王”。明正统庚申年(1440)建宁府普闹饥荒,孙永三闻讯,慷慨将所囤积粮食两千八百石(大石280斤,小石120斤)赈济饥民。府尹具报御前,皇上龙颜大悦,为褒其义举,敕封永三为五品“养民大夫”,壬戌年(1442)十一月十八日,授匾以示嘉奖,并赦免杂派差役五年。族谱载:“桂源之地系沟两侧悉是桂花之槙,故曰桂源。正统皇帝封为奖禄乡,自此始名奖禄也。”明景泰六年(1445)寿宁置县时,永三故里建官厅、圣旨厅各一座。从此,过往境域大小官员都必须到该处参拜圣物。凡委派到寿宁上任的县令均得到奖六拜圣旨厅后方可回衙上任。熹宗年间,有一县丞参拜后退百步时不慎失足跌入溪涧丧生,后被礼葬现官地村(墓穴尚存),官地村村名因此而来。
孙氏第七代孙宜拔呼文武庠生,广积善德,倾其家产,遍捐四方建神庙,后削发剃度出家槐岭庵。孙氏族人在该村溪涧处建造三座廊桥分别称为上村桥、下村桥、宫桥,三桥跨溪跃水,轻盈如虹被称作廊桥三姊妹。

奖禄村是革命老区村。1934年,江朝林受闽东特委委派在奖禄村组建南区游击队,以徐家池、泗坑为基点,成立交通站,开展地下活动,宣传革命道理。1935年8月,中共寿宁县奖禄区委在顶头厝成立,在斜滩、凤阳、周宁纯池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解放后出厅级干部2人,范世尧现任宁德市人大副主任,孙建夫曾任省渔业水产厅副厅长。

来源:寿宁县政协
点击查看奖禄村航拍全景图
|